3、工程實例:
3.1、工程概況:
某高層建筑面積29700m2,平面形狀呈矩形,長70m,寬56m,工程主體21層,裙樓四層,框架剪力墻結構,箱形基礎,基礎底板厚度1.2m。底板施工為大體積鹼澆筑,不留施工縫。按規范規定,縱橫向均應留設沉降縫和伸縮縫。整個施工期間保留了臨時后澆施工縫,結構由后十字交叉后澆帶連成整體,主樓與裙房之間設后澆沉降縫,縫寬為800mm。
3.2后澆帶加強措施
在后澆縫外,應在面底采取加強措施見圖1。地下室底板后澆帶處理的重點在板底和板中,具體措施為對后澆帶處的墊層采用400厚鋼筋混凝土附加墊層,附加墊層按構造配筋,寬度3200,并在底部增加高分子防水卷材一層,后澆帶寬800,卷材寬度1600,即每邊寬出400。根據工程實踐,部分后澆縫往往兼有伸縮縫和沉降縫的作用,施工中應同時考慮這兩種變化。

圖1后澆帶施工大樣
3.3、后澆帶模板支設:
后澆帶處往往是鋼筋密集,模板的支設難度大,
特別是雜物垃圾易落入,清理十分困難,因此后澆帶的質量會影響結構的質量。該工程底板后澆帶采用鋼筋作骨架,快易收口網作側模支護,鋼筋骨架后作法見圖2,豎向立筋采用&25@250,水平筋為&8@200,快易收口網的作法是綁扎在鋼筋骨架上,為保證結構施工質量,后澆帶鋼筋骨架不得焊于底扳鋼筋上,由于后澆帶的側壓力大,快易收口網橫板固定采用“頂”與“拉”的措施以保證模板位置和幾何尺寸的準確,“拉”即設斜拉筋后作用于側模板,對側模板產生拉力,以抵消部分側壓力,“頂”即在后澆帶處加設支撐,以抵抗鹼的側壓力。
3.4、后澆帶保護:
后澆帶施工期間為防止被水浸泡并便于清除雜物,澆筑底板墊層時于后澆帶處澆一條混凝土帶,帶內設排水溝和集水坑,排水溝最淺50mm,按1%坡度向集水坑放坡,集水坑間距15-20m,排水溝和集水坑的作用是在底板澆筑鹼后泌水,后澆帶放置期間用于排除積水,后澆帶封閉前便于雜物的清除。后澆帶放置期間,為防止雜物,污水進入,可采用如下措施,在底板后澆帶兩側砌筑120mm寬,120mm高的磚帶,磚帶與底板轉角處用1;2水泥砂漿抹成圓弧,上部用九夾板封閉,見圖2。
圖2后澆帶保護大樣
3.5、后澆帶填筑:
為保證后澆帶的接縫質量,應優選帶補償收縮作用的微膨脹砼。
后澆帶填筑前要將界面及鋼筋清洗干凈,并要盡可能將界面鑿毛,沖洗干凈后刷水泥漿。
(1)底板后澆帶經歷了整個工程結構施工的全過程,為此在接縫處用砌磚帶九夾板表面覆蓋等措施,防止后續工序時后澆帶接縫處產生垃圾污染。
(2)后澆帶鹼在同構件施工完成最少42d后方可澆筑,澆筑之前接縫修完后要用水沖洗干凈,安裝好遇水膨脹橡膠膩子止水帶,該止水帶為上海產821 BF型系列遇水膨脹性防水橡膠帶,經檢查確認安裝合格之后方可澆筑鹼。澆筑時應適當放慢速度,以便殘留積水排出,同時注意振搗密實,鹼澆筑完畢后立即用薄膜和草袋覆蓋,澆水養護。后澆帶的滯后完成,會對后續施工工序產生影響,對這部分工作面在總體施工計劃中統籌安排和考慮,利用空隙穿插施工,嚴格控制后澆帶鹼在42d后澆筑。